沈阳大伙房墓园

您的位置: 首页 新闻中心

沈阳大伙房公墓:上风上水的生命栖息地

 大伙房水库如练,棋盘山青。在沈阳这座千年古城的东南方,一片占地广阔的园林式墓园依山傍水而建,这就是被沈阳市民誉为"生命后花园"的大伙房公墓。这座始建于2014年的现代墓园,历经十年发展,已成为集人文纪念、生态保护、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精神地标。人们在这里追思先人,感悟生命,更在山水相映中触摸到中华文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。

 

一、风水之脉:天人合一的永恒追求

 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风水学说始终是解读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密码。沈阳大伙房公墓选址于棋盘山余脉与浑河水系交汇处,正是对"左青龙,右白虎,前朱雀,后玄武"传统风水格局的完美诠释。园区背靠海拔243米的棋盘山余脉,如玄武垂首,形成天然屏障;前方浑河支流蜿蜒而过,恰似朱雀展翅,聚气生财。这种山水相依的地理格局,暗合《葬经》"气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"的经典理论。

 

 墓园规划者匠心独运,将现代园林艺术与传统风水理念巧妙融合。园区中轴线以太极阴阳鱼为原型设计,墓区分布暗合八卦方位。东北角"福寿园"取震卦生发之意,西南"安宁园"应坤卦厚德载物之象。这种空间布局不仅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,更延续了传统文化对生命轮回的哲学思考。墓园内保留的30余棵百年古榆,如天然罗盘指针,指引着生命能量的自然流转。

 

 在传统风水实践中,水系的布局向来是重中之重。墓园内人工湖借鉴"九曲来水"的经典形制,引浑河活水形成循环水系。湖中三座小岛暗合"蓬莱三岛"仙境意象,岸边垂柳与睡莲相映成趣。这种水景设计既调节了小气候,又营造出"逝者如斯夫"的诗意境界。正如北宋风水大师赖文俊所言:"水为地之血脉,能引生气,能聚财源"。

 沈阳大伙房公墓:上风上水的生命栖息地

二、宁静之境:生命归处的诗意栖居

 步入墓园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长达2公里的银杏大道。这些栽植于建园初期的银杏树,如今已亭亭如盖,春吐新绿,秋披金甲,构成四季变幻的自然画卷。园区绿化覆盖率高达85%,200余种植物错落分布,形成乔灌草立体生态体系。五月的丁香花海、七月的紫薇长廊、十月的枫林尽染,让追思之旅成为亲近自然的生态体验。

 

 在声环境营造上,设计师展现出非凡智慧。距离城市主干道3公里的天然缓冲带,配合10米高的雪松隔离林,将城市喧嚣消解于无形。园区内设置30处仿古亭廊,飞檐翘角不仅美观,更通过声学设计形成天然共鸣箱,将风声鸟鸣转化为自然天籁。这种"大音希声"的环境营造,恰如陶渊明笔下"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"的理想境界。

 

 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在这里达成完美平衡。以"二十四孝"为主题的雕塑群,采用本溪青石雕刻,既传承传统文化,又与周边山石浑然一体。清明时节,墓园组织"放流思念"活动,家属将写满寄语的纸船放入溪流,千帆竞发的场景成为流动的生命教育课堂。这种将追思仪式转化为文化传承的创意,让肃穆的墓园焕发出盎然生机。

 

三、永恒之思:现代墓园的文化重构

 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,传统殡葬文化面临严峻挑战。沈阳大伙房公墓通过创新实践,为现代墓园赋予新的文化内涵。园区设立的"人生博物馆",收藏着300余件市民捐赠的生活器物,从搪瓷脸盆到BB机,从粮票到智能手机,每件展品都是城市记忆的鲜活注脚。这种"以物追思"的方式,让个体生命史融入城市发展史。

 

 生态葬区的创新令人耳目一新。"芳草苑"采用可降解骨灰罐,地表种植个性化纪念花卉;"星辰广场"将逝者骨灰融入琉璃艺术品,悬挂于星空穹顶之下;"生命树"葬区以二维码墓碑记录生平,扫码即可观看动态人生相册。这些充满科技感的安葬方式,既节约土地资源,又满足现代人的情感需求。

 

 文化传承方面,墓园定期举办"清明诗会""中元灯谜"等传统文化活动。特邀辽宁大学民俗学者开设"生命讲堂",从《诗经》中的生死观讲到现代临终关怀。园区编纂的《沈阳城市记忆》系列丛书,通过200位长者的口述历史,保存城市集体记忆。这种文化自觉,使墓园超越简单的殡葬功能,升华为城市精神文化的传承载体。

 

 站在棋盘山观景台俯瞰,大伙房公墓宛如镶嵌在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翡翠。这里既有"天人合一"的古老智慧,又闪耀着现代文明的人文之光。当夕阳为银杏大道镀上金边,当夜露在纪念墙上凝结成诗行,我们终于懂得:最好的生命教育不在书本,而在这种对生死从容安详的诠释之中。这片上风上水的土地,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,重塑着现代人对生命价值的认知,让每个灵魂都能在山水之间找到永恒的安宁。